| 
 
 
 | 
 
 
 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| POP: POP是在弹簧结构的方块中的特殊现象,文意是「弹跳」,意思就是转动角度不对且用力过猛而让方块的「边块」或 「角块」跳出来。
 
 SUB-XX:
 SUB的原文是「Subtraction」,意思就是「减、少于」的意思,在这里是「在XX秒以下」的意思。例:3x3方块SUB-30,就是指平均速度在30秒以下。
 
 DNF:
 「Did Not Finished」,中文意思是「尚未完成」,在比赛时若是手拍下定时器后结束测速,发现方块尚未完全解开, 裁判就判定为「DNF」。
 
 Fridrich Method:
 这是由一位叫「Jessica Fridrich」的大学教授发明的一种速解法,是目前世界上最流行的一种解方块的方法。
 相关链接:本站Fridrich Method教程,Jessica Fridrich个人首页。
 
 CROSS:
 字面上的意思是「十字」,是Fridrich Method中的第一个步骤。
 
 F2L:
 原文是「First 2 Layer」,意思就是「第一、二层」。这是Fridrich Method中的第二个步骤。
 
 OLL:
 原文是「Orientation of Last Layer」,意思是「最后一层的角度」。这是Fridrich Method中的第三个步骤。
 
 PLL:
 原文是「Permutation of Last Layer」,意思是「最后一层的排列」。这是Fridrich Method中的第四个步骤。
 
 CFOP:
 是Fridrich Method的另一别称,就是四个步骤原文的第一个字母合起来而成的。Cross、F2L、OLL、PLL。
 
 LBL:
 原文是「Layer By Layer」,意思是「一层一层解」,也就是学魔术方块最基础的解法。
 
 CE-PAIR:
 原文是「Corner & Edge PAIR」,就是在F2L中主要观念,就是由一个角(Corner)和一个边(Edge)所组合成的小区块,又称「PAIR」。
 
 ZBF2L:
 这是一个比较具有技巧性的F2L方法,一般的F2L完成后,顶层的OLL一共有57种变化情形,但是使用ZBF2L后,完成最后一组的CE-PAIR时, 顶层的十字会顺便完成,所以剩下的OLL的情况,就缩减到7种而已。
 相关链接:F2L最后一组完成顶部架好十字。
 
 LARS:
 这是另一种解魔术方块的方法,发明人为「Lars Petrus」,是号称步骤比Fridrich Method少的一种解法。
 相关链接:Lars Petrus个人网页。
 
 COLL:
 这是比较具有技巧性的OLL,当OLL完成时,所出现的PLL情况有21种,但是使用COLL后,它会把OLL和四个角的位置一次归位,
      所以OLL只剩下「边」的情况,只剩下5种而已。
      相关链接:CubeZone。
 |  
   |